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06的文章

有夢最美?

很久以前,阿扁的宣傳文案中有一個經典的口號:「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現在民進黨已經當了六年的執政黨了,而我覺得要指出政府的問題或是批判執政疏失已經沒有意義,因為現在這種「民不聊生」已經讓全部的人產生彈性疲乏。好像怎麼罵都沒有實質的改變,只是成為新聞話題,然後作為口水的彈藥。 難道我們還要把我們生活週遭的悲慘怪罪於無能的政府嗎?還是該回歸到自已本身來作思考,我們的上一代與將要給下一代的觀念上是不是有所需要改變的呢? 所有的社會文化並不是來自於某一個人的意見或行動就能改變,所有的變遷都有其脈胳可尋,也許作為一個國家機器的行為者有宣告某一改變的權力,但整體卻依其文化而產生不同的結果。政府或是個人只是在結構上的引信,若沒有隱藏在社會之中的能量,不會有爆炸性的發生。 最近熱門的世界經典棒球賽結束了,日本拿到了冠軍。而在整個大賽過程中,許多關於這些球員的心路歷程的報導,說著過去是如何的努力,小時候的夢想等… 冠軍日本隊的明星球員鈴木一朗的小學作文也被媒體找了出來,大意是說他以後要成為一名職業棒球選手。無獨有偶,總教練王貞治的過往風光的全壘打紀錄也被有心的網友們作成了簡短的紀錄片。還有其他更多的相關的報導,都是在講述這些人堅持夢想而後成功的故事。 這種勵志的故事從以前到現在都相當地受歡迎,雖然說社會上大量地消費著這些故事,但是我們的社會文化及體現在其之上的教育似手也不怎麼鼓勵著追求自已的夢想。 先來看看大學的「熱門科系」吧!前幾年的管理類科系,到現在電子相關、資訊類,還有即將成為新熱門風光的生技科系(其實大多只是生物學系改個流行又好招生的名字)。不難看出,其實這之中沒有所謂個人式的夢想。但可以從其中看到對於錢的渴望。如果說我們硬要說這也算是一種理想,那麼我們只好承認除了金錢,這個社會並沒有其他更豐富的創意。 這幾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在呼籲自我的心靈改造,當中有許多種不同的教義或教派出現,而許多真的以宗教的名義(只是有些也是以賺錢作出發)。不管這些的內容細節,還是能看得出,每個人都覺得心中少了一點精神核心之類的東西。 有時看一些關於日本還是美國、歐洲的設計師專訪,會發現在說明產品理念的時候,設計精神總是先於所有的製作流程。當我們在驚訝這些異想天開的設計時,都想問:「這是怎麼作到的?」他們的回答是傾向於精神面而非技術面。 現在台灣的產業也在努力地走向創造自有品牌,可我們總是少了一點東西

看球賽的趣味

我是所謂的「一日球迷」,也就是平時不看職業比賽,唯有短期或是有支持的選手或隊伍有出場時和大家湊個熱鬧。 身為台灣人,當然支持台灣的選手與球隊。這是一種這幾年慢慢養成的一種奇異的愛國情操。如果說要進一步說明這樣的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的塑成,可能就把這篇文章搞得難以下嚥。 只是想來說裡說說關於最近觀賽的一些想法。 這次的比賽中華隊實在不怎麼樣,雖然說一開始大家都不怎麼看好,但總是有抱著一線希望,看看能不能有奇蹟發生;像那一次的亞錦賽一樣。我那時坐在學校外的拉麵店,跟每一個人分享那種近乎狂歡的氣氛,在那一刻,好像整個國家,這一個烏煙瘴氣的小島一整個活了過來。那是一種興奮劑,一嚐就上癮,而我認為這玩意兒比政治還有趣得多了。近來比較有意思的政治興奮大概只有總統大選時的那些宣言還是遊行的,但是還是脫不了那種「救國救民,捨我其誰」那種噁心的潛意識。 還是支持能夠代表國家的這些運動吧!當然我在這裡打字的同時,還有很多人自以為是地在「救台灣、愛台灣」。 老實說我還真討厭那些人,不學無術、賣弄充滿岐視與偏見的法西斯字眼。如果他們是納粹,我還能滿意一點,但這一群人不知自已「高等」於何處,卻認為別人不如自已,唯有自我的政治是正確且主流。 我用球賽來「愛台灣」,可是這些球隊好像不是效果那麼好。我剛才說的亞錦賽的戲劇結果,在雅典奧運時讓全台灣期待的心泠了一半。運氣是實力的一環,但實力不是由運氣組成,還是落得慘敗。這次的經典賽還是一樣,讓人激起一絲國族熱情的機會也沒有。不過並不是要打落水狗,每位球員都已經盡了全力來打比賽了,如同今天墨西哥對美國的比賽,雖然墨西哥沒有晉級四強的希望,但是仍然全力地贏得比賽。「光榮地離開經典賽」賽後選手向記者如此說著。 比賽沒能滿足愛國心,但不代表就不精采,在各組預賽完後,真正的「精采」與「經典」,才一一地出現。還是有支持的球隊。要有支持的一方,比賽才有扣人心弦的感動;昨天我支持日本隊,雖然輪了,但仍舊感動,今天我支持墨西哥隊,贏了,我一樣興奮。 我想起那時候世界盃足球時,每天守在電視前看各國好手展現美技,最後總決賽兩個與自已沒有相關的國家,但同樣造成了大家的轟動,我在台中Tiger City,為德國隊加油,每一次進攻,都有得分機會,要全心盯著比賽,一不留意,就會錯過精采的進球畫面。 這次沒法看到即時的實況轉播,瞪著線上比數的更新,沒有視覺上與環境的震撼,還是有一點心

考前的一絲焦慮

很想好好地看英文,可我一讀英文就想睡。TOEIC的考試在即,很怕又像上次考英檢一樣地馬失前蹄。上次並不是因為在考試的時候睡著而考不好,其實反而讓我考過了初試,閱讀英文會讓我的精神大幅地下滑,如果讀的東西事先沒有一點認識,很快我就會陷入字母的迷宮之中。我在想是單純我對於英文不熟還是這種語言本身就很容易讓人胡塗了呢?這也是為什麼英語系國家的閱讀人口不高的原因之一也說不定。 準備英文這件事實際上很難說出個方向,因為沒有所謂的「範圍」這一件事,沒有要考的內容,只能多聽多看,也不可能在非使用英語的環境下「快速地」進步。 多作一些題目,了解一下題型與熟悉考試的節奏,是目前唯一想到能作的事。

我的性高潮與寫作

也許不知道為何而笑,但是,如果把嘴角翹起來,心裡就會有一點快樂的感覺。大概是一種古典式的制約,倒因為果。快樂而笑,最後呢,因為笑而快樂。 沒有什麼主題性,心裡也沒有打算說些什麼來評論,只好多看看了,但是我也不想把這些文字浪費了,惜字如金,難得打出來的東西,怎麼可以就當作垃圾丟了呢? 就像我收房間一樣,我很少作事是這樣開始的:好!現在開始作XXX吧!通常這樣的聲明後,下場都滿慘的,很難開始。 成功的行動通常來自於一時的心意,想不想就開始,然後就能一直作下去。我喜歡計劃,但是行動前的計劃總是到最後會阻礙自已的決心。說話前想太多,最後是無話可說,去玩之前計畫過多,最後只能待在家。 打文章如此,「好!現在來打一篇吧」通常只會在螢幕前苦思,像是乾嘔,一個字一個詞地擠出來。能夠行雲流水的創作,就是像沒來由地坐著就打起來了,就像海明威說的一樣「情節在自已在眼前自動展開」 熱身完成,手指與思緒同時全開,腦細胞像是進到蒸氣室的毛細孔一樣。一句話,馬上可以link到三、四句。 我的靈感有如性高潮,來的晚,因為要有一大段的前戲,一但開始了,就能讓我爽很久,餘韻繞樑。 到最後,我打什麼東西,不重要了,反正我只是為了要發洩我的孤單,叫喊我的自由。 為了打字而作文章,為了快樂而笑。 反因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