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5的文章

對話

電話鈴無聲地響著 「……」 我偏不接! 「……」 這時候打來還想說什麼? 以為道歉就沒事了嗎? 我倒要看看你的耐心能堅持到什麼時候? 「……」 「……」 喔,你以為我會心軟? 我是不會忘記的! 「……」 我不會再跟你說話了! 你死了心吧! 「……」 「……」 想著電話那頭他的臉 我心裡有無限的復仇快感 「……」 「……」 「……」 空氣中,無聲的電話鈴在耳邊響著 「……」 「……」 「……」 …… 「……」

變身!!!

每個人都需要一個英雄。一個投射自身的符號。 看了某漫畫編輯所畫的「30 秒了解漫畫分類」後,的確瞬間了解日本漫畫的邏輯:兒童漫畫用小學生當主角、青少年漫畫用中學生青少年當主角以及主角出了社會後便成為了上班族漫畫。主角的設定依讀者的分類的而定,上述的漫畫族群則幾乎佔領了大部分的漫畫出版類品。 雖然說原作者的目的在於說明各漫畫的分類與表現方式,我卻在這裡得到一些聯想。 讀者與主角是年齡相近同時又文化背景接近的,這提供了一個投射自我的平台。一般的漫畫族群又以學生、上班族居多,這些漫畫主角成為他們的心理投射,成為社會學理論上的「重要他人」、「參考角色」。 漫畫裡的冒險、衝突、成長其實大多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其中的人事物是經過刻意的設定而來的結果。為什麼這些族群愛看漫畫、小說,因為成為自我轉移、暫時逃離的管道。 學生、上班族是最為固定而無自由的族群,時間上的空檔雖多卻無法跳離結構,本身的角色無從進行大的改變,所以他們需要一個心理的慰藉,幫助他們從不變的生活中得到一點刺激。同理可證其他的劇情類作品的族群取向。 其實每個人多少能理解到這些道理,再把說法理清的目的在於,我想去思考:「誰不需要看小說、漫畫?」 若就這個理論去推斷,大概就是生活充滿挑戰與刺激,活著如同故事主角的人吧!一旦去探究了漫畫與小說的本質,我想就能用正確的態度去看待他們,進而了解自已的心理。 身邊總有人愛看與不愛看漫畫,理由每個人都有不同,但透過這樣的分析,也許會得到一些有趣的結果。把主觀的說法拿開後,「人」這件事就比較輕鬆得多。

這一次,我想做個好人

把《35歲前要做的33件事》看完了。 走馬看花,並不是很用心地閱讀。如果人生一定要抱本書來當聖經,實在太沉重了。就同我說過只是拿來作一些生命前進的小點心。 有哪些事要作呢? STEP 1:建立開闊的人生格局 1.建立鮮明的個人風格 2.永遠心向陽光的生活態度 3.重新定義中年 4.得到「心靈復原力」 5.簡約生活 6.懷抱一個偉大的夢想 7.養成每天讀取新聞的習慣 8.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9.制定自已的Keep fit飲食計劃 10.擁有謙沖致和的態度 11.一定要擁有一次人生的大挫折 12.豐富自身內涵 13.每週一次整理(反省)自身 STEP 2 :建立自已的人生目標清單 14.定下人生的目標清單 15.對世界擁抱一個希望 16.產生令自已有價值的獨門創意 17.考幾張證照 18.至少進一次大公司 19.為事業而不是工作奔波 20.搞定外語 21.保持不間斷的學習律動 22.擁有屬於自已的金錢規劃 23.離群索居十天、一個月 24. 背著背包去走走 25.培養一種獨享趣味 26.選擇自已的生活 27.擁有一個自已的角落 28.做一次義工 29.見一個夢中人 STEP 3:建立自已的人脈存摺 30.只需和少數人保持和諧關系 31.真的可以說「不」 32對父母的許諾不必少 33.結交幾個知已 這種清單,好像已經在我的電子郵件中收過幾百封了。也許還加個幸運草的故事等等這些勵志故事。當這種企圖感動心靈的資訊也在這個時代裡爆炸了,增加的是像我這種「泠血」的人,而不是更多熱血青年,對於「生命意義」的說法泠感。前幾天又經過書店,發現這本書成為了非文學類的第一名。 客觀來論,這是一本現今社會生活的整理,也許作為一種日後態度的對照也是一種樂趣。就像是現在看20年前的《現代婦女守則》一樣有趣

怎麼有那麼乾淨的衣服可以穿?

日本式的清潔、整齊,是一種我覺得難以達到的境界。 這是真實的情況嗎? 我沒去過日本,只能從有限的文本上去得到資訊,還是要加上某些程度上的過濾。最與觀眾貼近的電視劇是最不真實的,所有的動作、場佈都是刻意的安排,人是很難在電視劇的環境活著的。那只是演出。 反到是電影與小說在製作上會進行實景與真實的生活黑暗面,雖說也是一種刻意的演出,但因為其素材與製作的心態上不同而有所差異。這是想真正從文化與心理方面來著手的必要性考察。 電視與舞台劇重點不在細節的展示,雖然仍可以從其完整性中嗅到一絲大眾潛意識的氣味。 簡約、低調但品味良好,是在80、90 年代後開始一股新的文化復興。雖然我並不是什麼多麼追求時尚的人,但這股力量並不只是一個流行運動,更是一股革新拋棄過去的浪潮。 日本、歐洲成功地帶領了潮流,而我對日本的興趣在於其東方文化的內涵卻融合了西方主流的改良性思想,同時把這態度帶到生活之上。 習慣改變了環境,環境塑造人格,而人格又決定了習慣;雜亂的環境讓人心思也雜亂起來,而心思煩雜只會無法系統性整理生活,於是堆滿看似必要卻沒有需要的事物在身邊。 就功能論來說,一切形成都是必要且正確的前進。過去的混亂是極為自然也必然的狀態。 但要突破總是需要勇氣與耐心;住在洞穴裡太久,一回頭就有刺眼陽光,就是柏拉圖也適應了很久。

裝模作樣思考復活

進行部落格的更新並不是什麼花時間的事,只是現在手邊沒有順手的系統可以進行作業。 我自然避過了「沒有靈感」這個藉口。 其實我是失去陳述的方法,雖然一直在進行閱讀卻找不出適合的陳述法來進行進一步的寫作與說明。 到了書店想找些書來充實自已,如果跳過文學類,其他的類型似乎沒法好好的在這裡使用。畢竟我的個人空間有限,勉強買了本「35歲前該作的33件事」當作是一些生命激勵的發想。 看著汗牛充棟的同類書籍,只會直覺的對資本主義市場邏輯反胃。每個人都有相同的問題:想快速學好英文、想快速賺錢、想減肥etc… 這種俗世的願望我一個也沒少,渴求程度不比其他人少。但這些事並不是可以透過閱讀來得到解決,繞了一個大圈之後,決定回來讀小說。 村上春樹的小說。 這麼說也許有點噁心,但真是久旱逢甘霖。村上式意識文字穿過我眼睛直接衝擊沉睡的思考迴路,似乎 已經生銹而卡住緩慢的齒輪重新上了潤滑一般開始轉動了。 不知道怎麼說明的概念,找到了開口的立足點,日本式的。 當生活有點枯燥,難以下嚥的時候,就該看一點對小細節描寫詳細的小說,可以改善現在生活態度。 也許我也該回去讀讀卜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