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這樣,我才安心。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9月 13, 2022 不免俗地,每當我又重新安裝一次電腦時,我總是要在blogger裡留下記錄,作為新安裝輸入法的測試。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森林裡的一棵樹倒下時,若沒有人在那兒聽,它依舊會發出聲音嗎? 3月 20, 2012 「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是我最喜歡的電影台詞之一,出自電影「霍元甲」。 這句話可以解釋成,從來不是一個人活著而是背負著別人的生命而存在,這樣的說明是沉重的,因為這與我們所相信的「活出自已的人生」或是「自我實現」有所背馳。可是我們的生活以及存在的意思卻往往是建立在其他人之上。 其實我們本來就無法一個人活著。從哲學上的意思來說,如果沒有人知道我活著,那麼我並不存在。我只是一棵在深山森林裡倒下的樹。 沒有人在乎,也沒有人可以讓自已在乎。是一種完全的「自由狀態」但也是一種完全的「真空狀態」,在這個狀態中,因為與一切阻隔了,所以人也許就像是被泡在福馬林裡面與這個這世界所有的生命阻隔的標本一樣。靜靜的,成為一個別人心中的印象,而「自我」已不存在。或是說,沒有人包含自已都無法確定其存在。 所以反過來說「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也是一句如同數學公式一樣的指稱。為著和別人一起生活,所以活著。一個簡單的邏輯。也就是說,當為著愈多人活時,你的「活著」的程度就會愈大。可以這麼說這是一個指標,來說明你是聖人還是廢人的指標。 當你的生活不為了任何人而存在,你就是廢人。當愈來愈多人需要依靠你活著時,你就是聖人。成為聖人的目的就是能透過你來拯救更多的生命與人的生活。所以這也解釋了宗教的權威與其功能性。 我想,解釋了那麼多,只是因為我在網路上讀了一篇文章是有關於一個街頭藝人與一隻他養的貓的故事。街頭藝人原本他的生活只是在街頭漫無目地游蕩,他吸毒、他流浪,一間又一間的街頭收容所。貓原本的生活是動物性地不依靠人的自主,為活而活,從來沒有人注意,這隻貓對於這個世界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存在物。 直到,貓受了傷,流浪的人在收容所前看見了牠。從此兩個生命有了連結,兩種生活開始改變並結合成一個新的生活。 流浪漢照顧這隻貓,而這隻貓依賴著他。於是,流浪漢找到了新的人生意義,他現在人家叫他街頭藝人,每天他與他的愛貓一起生活,一起工作。而這個故事被人發現,被人傳頌。現在要準備出書了。很美的一個故事。 是的,我們不應自已活著,畢竟心中沒有一絲對其他人的懸念很難找出自已生活的意義。所以至少這隻貓讓他找到新的存在感。當你確定了自已對於其他的生命有著不可替代的任務時,你必須活著。因為他要靠你活著。那是人生為人的使命感。 「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之繼起之新生命。生活的意義,在於創... 閱讀完整內容
於是,我又坐回電腦前 7月 05, 2008 一直以來我對於我寫作Blog這件的意義一直無法確切知道我這麼作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根本就沒有人來看,也不打算讓人來看。如此,這些文字的堆疊是為了什麼? 我想到的是慾望城市的女主角打著電腦的畫面,文字也是像是劇中畫面一樣一排排地出現。只是換了中文,而出現的內容並不是我朋友在性或者是感情的雞毛蒜皮的事。這裡的敘事方式不是這樣的。它是流水一樣。量多或量少,但是對於流出的水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什麼落花,什麼大地滋養都是外加而無法持續的意思,對於水來說,就是一直流出來而已,就算你去問他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它也回答不出來,如果真的有個水可以問的話。 也許我這麼作只是因為我需要禱告,我需要告解,我需要觀落陰。所以我要透過這樣的方式和自已對話。霍元甲說:透過比武,我們可以認識自已。「原來最大的敵人是自已」。所以Blog是我的塔羅牌,是我的內在的靈媒。我只是把他叫出來打字,我附身在我自已身上打字,我再看著我自已打字。 為什麼要有邏輯?這是商業化的作法,這是因為文章有外人要看,所以才要安排,所以才要作選擇,但我為何而打?為什麼? 為何不打? 閱讀完整內容
防衛性悲觀 11月 23, 2010 前天才去圖書館借了新書。叫「The Power Of Negative thought」中文叫「我悲觀,所以我成功」。 悲觀似乎是 一種罪惡,面對這世界,我們的社會共同的說「要樂觀。」但這本書的作者,從臨床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發現有一種人具有她所謂的「防衛性悲觀」的心理策略。她認為這些人總是預期事情會變得很糟,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謂的悲觀主義者。但她發現即使是抱持悲觀的人他們的社會機能仍然不會因此而下降,透過她的實驗,她發現這種人,若是刻意要樂觀或是請他們關注事情的光明面,反而會降低他們的表現。 也就是說,這種習慣以悲觀想法思考,同時卻能保持其社會機能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的悲觀並不是消極而是另一種防衛性的心理策略,因為悲觀者事先會在心裡設想許多可能而不太會發生的情況而加以防範。 特別注意的是,作者在這裡指出,在一般的人看來,抱持著如此悲觀的想法的人應該會因為焦慮感昇高而去失去表現水準才是,但作者卻認為,防衛性悲觀者反而是透過設想各種可能的狀況來「降低」他們的焦慮感。 焦慮造成表現下降的原因在於「思想窄化」無法思考其他的解決方式而失去應有的水準。所以防衛性悲觀與我們傳統所說的悲觀的人不同,其差異點在於「心理排練」。因為他們預期到各種情況,而在心理事先降低的焦慮感,而當狀況發生時較不會因與自我預期差距太大而產生自我無法處理的壓力而失常。 我相信這個研究會替許多生性像我一樣「想太多」感到,「原來,我並不是心裡有毛病啊。」而是這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策略。 為什麼說「心理策略」而不是直接指涉把人分類為 樂觀與悲觀,這也是我喜歡這個研究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理論並不是分析人類的個性。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工具來解決各種生活的問題。而具有防衛性悲觀的人並不會在所有的事物上都有相同的思考方式。因為這些人仍然心理健康,與恐懼症的心理疾病不同。他們(包括我)只是「認為」透過這樣的策略比較有效來解決問題或是降低心理焦慮。所以也不是全然的樂觀就好,完全地不加考慮負面的問題也是一種社會異常,會給自已與其他人造成很大的問題。 從小,我就覺得我自已被詛咒了,因為我「心想事不成」。就是因為如此,所以運用我這種「天賦」開始許多事都會往壞的地方想,因為我「心想事不成」想壞事,那壞事就不會出現。 但其實在心理學角度這與什麼現在流行的「吸引力法則」無關。而是這種我的一種降低焦慮提高表現的一種策略。所以把事情想得壞一點...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