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未來的偶像崇拜

大學生,跟小學生差別在哪裡?我覺得只差一個「大/小」。

「我們老師說…」這是一個小學生回家後在餐桌上提出的話題。「可是我們老師說…」這是一個大學生在網路上跟人筆戰前的先行語。兩者在心態上其實都有一種偶像崇拜的傾向,不只是自已的老師。也會從自已所看到的一些文化作品中尋找偶像。所以,小朋友喜歡假面超人,大學生喜歡白羅或村上龍。

我想這兩個時期是有其相關性的,不是因為文字上的「大/小」。而是這兩個時期是站在「小/大」的一個起點與終點。小學其實是走向脫離「小朋友」的過程,而大學是在脫離「學生」的過程 。中間有著青少年的一段不長不短,且在自我學習、反省、認同、疏離中渡過的時期,這一段期間是如同幼兒從學步到認字說話的過程一樣。我們在這一段期間裡,我們重新學習與認識自已,如何走路、認識每個字的真正意義、學會真正且小心地說話。所以,小學與大學正是作為這一段期間的一個起點位置與終點位置。而偶像正是這時期所需要的。因為這兩個時期都在大量學習,我們的五官接受大量的刺激,從各種地方學習,體驗新的價值觀。

我已經忘了我小學時如何迷偶像,但我在一些網路上與人討論時發現了大學生對於偶像有著崇高的敬意。我可能要在這裡先講清一點,所謂「偶像」並不是我們讀到的這兩個字。我說我們都經過了少年階段,所以我們已經重新學習過這些文字了,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偶像」這兩個字是無知的、幼稚的。但也許我們都在迷戀一個偶像而不自知,因為我們也學會如何自我否定與自我保護。

「如果你年輕時讀馬克思不激動,那麼你沒人性。如果你年老時讀馬克思還想革命,那麼你沒智慧。」這句話,不只單就大概說明了青年對於偶像崇拜,連筆者本人我也在結構之中自我批判,因為這句話,是我社會理論老師告訴我的,我還把他寫在我理論筆記的第一頁,我也是在偶像崇拜。這種偶像式的思考運作有時候會蒙蔽了一些真正理性的想法。大學生真的是最適合革命的一群熱血青年軍。同時,也因為這種偶像式的思維,會變成我們對於「權威」的迷信。只要相信某人的權威,那麼在其論點底下似乎都找不到一絲能加以反証的地方。因為信眾會自已將其偶像的論點自行詮釋。從各「經典」從相互引援。同時對於與自已偶像相反的論者,更是無畏地向前衝擊,企圖將之理論完全顛覆,甚至加以溶入自已所相信的理論之中。

有時候在網路上發表文章,如果一開始就讓人知道是大學生寫的,而且是大二、大三,那麼得到的回音是「還不錯,不過還得多學學才行」「看不懂,回去讀完書再來!!」但是若把自已的身份隱藏起來,甚至在言語中進行自我身份的偽裝,成為學者、學長。那麼回應就正常了一點,少了一點,只剩下真正要與你進行理性對話的討論。當然,這種文字上的權威也能再多運用,只要能突破某條線,基本上這些文章就能夠取信於人,且如同我說的,就算有其邏輯不通之處也會有「信徒」對其加以解釋、澄清。

其實這些肓點也不是只出現在涉世未深的小學、大學生,而是在每個人間有時候都要自已想一想,我們企圖捍衛的是什麼東西?為什麼一定要是如此?難道別人只有錯嗎?

一個開放的心是有智慧的,也是有風險。

如果不保持著一個懷疑的好奇心,也許我們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大學生,但若一生保持著批判的質疑態度,也許我們也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人。

最後,讓我再偶像崇拜一下。

「他那意見是淺薄得可怕的,單面性的傲慢哲學。既缺乏對支撐這個社會真正根幹的無名眾人的觀點,也缺乏對人類內面性,和人生意義之類東西的省察。缺乏想像力、缺乏所謂懷疑這東西。不過這個男人打從心底相信自己是正確的,無論任何事物,都無法動搖這個男人的信念。」

-村上春樹 發條鳥年代記〔鵲賊篇〕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森林裡的一棵樹倒下時,若沒有人在那兒聽,它依舊會發出聲音嗎?

於是,我又坐回電腦前

禁欲與智慧-如何變成更聰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