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的自我說明書


還是要許多東西定義清楚,我才好進行選擇,把它們的功能區分出來一一標簽,等到我要作決定時,就不要花時間思考了。為了讓我不用腦子,我花了許多腦子。

Blog的最早想法是日誌。是定期把發生的事寫下來,但是因為多了一個web的發表平台,而成為另一種媒體。對我來說,它還是一本航海日誌。

自我的對話,漂流過程中所觀察到的現象,應該一一地被檢視。作為日後行動的思考材料,或是作為日後被考古的一種情趣。

Facebook是有對象的,而Blog沒有對象,沒有寫作閱讀的對象,那麼就是對自已的對話。但是又不想只寫在自已的日記本裡,所以把它放在Blog上,希望那天被人看到也好。那個對象是陌生而無法被期待的。

所以這兩個我在網路上最常進行書寫的平台就有了明確的定義。

Facebook就是針對我的朋友,重點是「分享」無論那是苦或樂。

但我寫到這時,我心中引申了一堆問題給自已:我能不能把我心裡的想法分享給我的「朋友」?Facebook上的人是我的「朋友」嗎?在網路上裝模作樣是否很悲哀?


我可以透過Facebook了解朋友的近況,也可以透過Facebook說心聲嗎?


這個問題我想不只我,許多人都跟我一樣迷惑,在這個凡事講求整合的時代,但是Facebook就這麼來個大鍋炒,的確不是每個人都能完全地享受這項科技。

所以為了這個目的,他們創造了LinkedIn

之前,我一直不了解LinkedIn跟Facebook的差別,現在用這個觀點來看,我們需要一個「正經」的Facebook,我就是拿來發表我自已工作上的看法與內容。

所以你不會給同事Facebook,會給他們LinkedIn,這樣至少是最簡單的區分, 公/私。

餘下的部分,一團黑與白的雜亂毛球,整理不出來到Facebook只好又吞下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森林裡的一棵樹倒下時,若沒有人在那兒聽,它依舊會發出聲音嗎?

於是,我又坐回電腦前

禁欲與智慧-如何變成更聰明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