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我們早就知道了

桌上放了本郭台銘的「五仟億傳奇」,正想把它放到樓下去給客人看,作為客人來的時候的讀物。這東西,我心想大概算是「成人版的偉人傳記」吧。在幾個月前,還是一本暢銷書。可見這些成人們還是要某種消費偉人的需求。

我們小時候看「愛迪生傳」、「林肯傳」,長大後我們看「郭台銘傳」、「索羅斯傳」、「張忠謀傳」。我們小時候的「依索寓言」、「一千零一夜」告訴我們貪心必壞事、要相信自已並樂於助人。長大後,「心靈雞湯」、「卡內基」還是告訴我們同樣的故事。還記得小學的「生活與倫理」跟「生活公約」嗎?有些人長大後,抱著宗教經典說:我從這裡看到我生活的準則。

小學老師怎麼說的?也許你忘了,但是你可能會被星雲法師還是葉教授感動。你一定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但是證嚴法師說的也許讓你印象更深刻。其實,我們都知道這些道理,而且我們早就知道這些道理。這些道理都很便宜,因為每個人都要上小學。但是長大後,我們要用更多的錢去換這些道理。

我不想去批判什麼,只是就經濟學來說。這些「人生道理」的消費,實在佔了我們的生活太多。其實小學的課本就能當聖經看了,但是我們對於俯拾皆是的東西都視為不重要的,因為我們都只是把學習當作過程,而是不是我們的目標。看過這些東西,只要考完就行了。這個社會太注重錢,而不是「學習」。把這些學習掛在口中的人並不是真的看重它,而是他希望你買他的教學DVD順便報告補習班。

「知識經濟」只是一個漂亮的廣告口號。我們並不把知識比作經濟能力。

在台灣,沒有人會告訴你怎麼在小學裡學習,沒有人會重視這個,但我們卻會對教科書跟考試成績計較,所有的學校都是為了培養以後的「競爭力」。就社會學來說,我們來追求的是「社會流動」,但是就目前台灣的情形來說,結構其實沒有很大的變動,也許自已的收入是當年父親的好幾倍,但若將整個社會作階段的劃分,你仍是在自已父親階級附近,也許會高一點,但不可能會多高。那些偉人傳記,就像看樂透開獎一樣。每期都一定有人中,但你買一輩子,連一張都沒中的機率還是等同於不被雷打中的機率一樣高。

我們在道德上貧血,因為我們在人生學習正確人生觀的路上只學到了怎麼增加自已的收入,作為是自已未來的「競爭力」。履歷表並不是競爭力,而是態度。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也許在離開後就忘記課本上的內容,但卻是架構日後人生態度的重要場所。工作也許是生活的重心,馬克斯也認同人的價值在於勞動,但不代表賺錢是我們人生目標,而是心裡的幸福。

我們是為了讓自已幸福才努力工作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森林裡的一棵樹倒下時,若沒有人在那兒聽,它依舊會發出聲音嗎?

於是,我又坐回電腦前

禁欲與智慧-如何變成更聰明的男人